首页 > 农民权利 > 农民天地 > 共同富裕

撸起袖子加油干 共同富裕奔小康

2017-06-01 A- A+

  山西省长治县东贾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根本,以党的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为引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村建设日光大棚500多座,农民人均收入达40000多元,家家有大棚,户户有存款,村貌一年一个新变化,村民生活一年一个新台阶,东贾村在黄土地上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

17.jpg

共同富裕

  巧念生意经 小乡村做出大文章

  东贾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与长治县的交汇处,北距市区、南距县城均是5公里,全村500多户,2200余口人,耕地2000多亩。昔日的东贾村脏乱差,是有名的贫困村。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雪亮上任后,短短的几年就让东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富裕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转型发展的样板。

  选出了一个能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贾村周边的村子各显神通,跑资金、上项目,陆续走上富裕之路,东贾村仍守着黄土种玉米,发展明显落后。村里许多年轻人纷纷到城里打工,村子的发展基本无人理会。村民郭艳斌提起当时的情景激动地说:“就是一个烂摊子,哪有一点干事的样子?”眼瞅着其他村子发展起来,东贾村人心里不是滋味,盼望着有人能带领他们走上富裕之路。经过多次商讨探寻,人们把目光集中在当时的村民陈雪亮的身上。陈雪亮是土生土长的东贾村人,高考落榜后不甘贫困的他只身一人到城里打工,凭着敢为人先的实干劲头,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富裕起来的陈雪亮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仍惦记着家乡的发展。每年春节陈雪亮都要给村里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老党员和生活困难的村民购置粮油及生活用品;给80岁以上老人送生活费。村里谁家孩子考上高中、大学,他都要赠送一部手机和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在村民心目中,陈雪亮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会干事的能人。2008年末正值东贾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长治县县委根据落后村的具体情况,提出可以推选口碑好、有能力、有魄力、有志于在农村干事创业、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回村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以便带动这些村走向富裕。很多村民闻讯纷纷找到陈雪亮,希望他回村参选。陈雪亮果然不负众望,走马上任东贾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从而燃起了东贾人心中希望之火。时代造就了陈雪亮、村民选择了陈雪亮,东贾村从此走上了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致富之路。

  找准了一个产业

  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靠什么来发展,这就是陈雪亮上任后面临的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肩负广大村民的重托,陈雪亮一上任就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凭借多年的经商经验,陈雪亮认为东贾村地势平坦、紧邻城郊、交通便利,盘活村里的土地,发展日光蔬菜大棚,是一条见效快、收入高的发展路径。“说了算,定了干”。与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反复研究讨论后,2009年正月初二,陈雪亮自己先去全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学习参观,正月十七又以“旅游”名义带领村委会干部和村民代表100多人再赴寿光考察取经。寿光之行使大家眼界大开,当村民了解到种植1亩大棚蔬菜每季产量能达25000—30000斤,收入可达70000—80000元时,村民们的心沸腾了,坚定了发展日光大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2009年3月,东贾村总投资600万元、占地250亩的102座大棚开始动工建设,建设数量及投资规模都居全县之首。在村民期待和观望的目光中,首批种植户“入驻”大棚,播下了一粒粒试验的种子。同年11月,102座大棚喜获丰收,一个大棚平均收入30000多元,是种玉米收入的50多倍。“陈主任,下一季我得再包一栋棚,你得给我想想办法,要不今天我就不走了!”村民崔来兵包了一个棚,一季菜下来,就卖了50000多元。兴奋的他向陈雪亮提出了再包一个棚的要求。2009年底的一场大雪,对于长治市大部分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很多蔬菜大棚垮塌,但东贾村的102座大棚经受住了这场天灾考验,每天仍能保证20000多公斤的新鲜蔬菜产量。来自寿光的技术员高师傅说:“东贾村的种植技术和全国是同步的,寿光所用的新技术,在这里也在用,所以102座大棚才安然无恙。”

  上规模才能出效益

  当第一茬蔬菜下来后,在喜获丰收的同时,由于没有找到销路,蔬菜一下子卖不出去,村民们心急如焚。当时正值正月初六,陈雪亮正在寿光考察,接到村里的电话,他立即联系八辆卡车回村收菜,可一趟下来102座大棚只凑够了两车菜。陈雪亮顿时明白,规模还是太小了。2010年东贾村投资新建大棚300多座,2015年又新建150多座,大棚面积由400多平方米逐步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其中最大的蔬菜棚面积达1500平方米,被称为“华北第一棚”。一季下来,一个占地半亩左右的大棚正常收入为70000—80000元,占地1亩以上的大棚收入可以达10多万元。2010年,长治县在东贾村北建起了华北最大、全国一流的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农业物流园区,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将蔬菜销售一空,农业物流园区为东贾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合作社走向前台

  从一开始发展日光大棚,东贾村村党支部、村委会就一直在探讨,如何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订单式销售,打造绿色品牌,使东贾村快速有序发展。经过缜密研究,参照国内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决定依托2007年成立的以陈雪亮为理事长的“长治县红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统一规划、统一供种苗、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2013年,东贾村建起占地15亩的连栋温室,解决育苗问题。实施“双菜(才)”战略,针对村里缺少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对考上大学尤其是农业大学的东贾村学子发放奖学金,全程资助就读,鼓励其毕业后回乡创业。实施“双知(资)”战略,每年都要组织村民到寿光学习取经,解决土地板结、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性问题;建起了“农资超市”,优惠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资料,通过农资销售补贴“强行”向村民灌输农业科技知识;开办了“视频医院”,通过电脑网络对全村大棚把脉问诊;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定期免费对社员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不参加培训的一律不享受优惠服务,把村民的头脑武装起来。目前,红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覆盖了东贾村所有大棚种植户,还辐射到了周边村子和邻近县区。

  农业要由农民经营

  农业经营体系虽然一直在发展变化,但责任到人永远不过时,农业必须要由农民经营。从一开始建大棚,东贾村就是由农户承包经营,人口多的多种几个,人口少的种一个,夫妻两人经营一个大棚绰绰有余,三个人经营两个大棚的比比皆是,如果忙不过来,还会雇请周边村民。看到邻居、亲戚一个个成了“万元户”,一些在外边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乡经营起大棚。村民王强与儿子以前长期在深圳打工,2012年父子俩回乡承包了一座大棚,2014年又包了一座。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东贾村的村民中涌现出一批批蔬菜种植技术能手,有的人还获得职业技术职称的“红本本”,不仅服务本村,还被请到邻村服务;有的人成为“职业经纪人”,专门做贩卖蔬菜生意。以前,村民闲得没事就打麻将,近几年,打麻将现象彻底消失。

  不找县长找市场

  蔬菜大棚种植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受市场的影响非常大。陈雪亮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变化,及时通过了解市场行情来调整种植结构,保证蔬菜价格,保障村民收入。2015年夏天在参加全国蔬菜种子会议时,陈雪亮获悉全国西红柿种子订单数量减少,立即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全国西红柿种植面积将减少三分之一,马上回村引导村民扩大西红柿种植面积,当年西红柿上市时价格由上一年的每斤0.3元飙升至3元,村民因西红柿种植获得丰厚回报。如今,东贾村的蔬菜产量能够决定当地市场的价格走向。

  走在东贾村的大街小巷上,基本看不到人们聚在一起晒晒太阳、拉拉家常的场景,大多数的时间里村民们都在自家的大棚里辛勤劳作。在东贾村的村外,是一望无际、整齐排列的座座日光大棚,像一排排列队的士兵,接受检阅,收获幸福。昔日想孝敬父母连十元钱都拿不出来的东贾村民们,如今腰包鼓起来了,腰杆子挺起来了,住上了单元楼,开起了小汽车,小伙子不愁找媳妇,姑娘不想离开村,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走出老传统 黄土地变成金疙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村集体的命根子。多少年来,种植玉米始终是东贾村的一个老传统,靠天吃饭、靠地打粮。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腰包却始终没有鼓起来。陈雪亮就任村委会主任后,首先思考的是村子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盘活村里的土地,让黄土生黄金,才是村子最根本、最现实、最长久的出路。经过多方考证,把土地集中起来搞反季节蔬菜种植的想法在陈雪亮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不换思想就换人

  对于流转土地种大棚,不仅村民们有担心、有顾虑,村干部也不理解。好好的一块地,挖成个大坑,弄不成怎么办?挣不上钱怎么办?统一不了思想,工作肯定没法干。对此,陈雪亮实施了思想解放“三步曲”。第一步是“走出去,开阔眼界”。2009年初,以“旅游”的名义带领100多名村干部和村民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让本村村民换换思想,看看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想想自己该怎么办。一开始有些村民还在观望,一年后看到本村蔬菜大棚真的赚钱了,村民们都转变了思想观念。此后每年东贾村都要组织干部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做法和经验。第二步是“将”。陈雪亮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向所有干部和村民承诺,一个大棚一年最少能赚10000多元,并立下军令状,干好了大家一起富,干不好自己卷铺盖走人。陈雪亮激励村民:你们如果去种了,还有致富的可能,如果不种,那就一点可能都没有。第三步是“逼”。最初面对大多数人的观望,陈雪亮努力说服自己的亲戚先把耕地流转出来,再逐个做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党员的工作,引导其带头转换思想观念,带领村民致富。在陈雪亮的带领下,他的几个侄子、侄女都成了蔬菜种植能手、技术骨干,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党员全都经营了蔬菜大棚,有的还成为党员示范种植户。

  搁置问题先易后难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儿、不配合、不支持甚至故意刁难的村民。东贾村采取“搁置问题,先易后难”的办法,将此类人的地先放置一边,等其想通了的时候再流转。因此,2009年全村只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修建了100多座大棚。2010年没有流转土地的村民就主动找上门,当年就流转土地1000多亩。截至目前,全村2200亩耕地中除其他用途外,其余1800多亩全部完成流转。[!--empirenews.page--]

  保护流转双方利益

  保护流转者和被流转者的利益,是东贾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由红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建起大棚后再由承包大棚的村民向合作社支付每年每亩600元的流转费。土地流转后没有承包大棚的村民,陈雪亮自掏腰包再加上100元,以实际价格700元支付给村民。从2009年确定600元的土地流转价格以来,东贾村始终没有再变更过,确保了土地流转的稳定性,避免了许多无谓的纠纷和矛盾。2013年,有村民提出为什么粮食价格上涨了,土地流转价格却没有提高,尤其是有的村土地流转价格达到1500元时,村民的反映就一直不断。陈雪亮说,粮食价格上涨,流转价格就上涨;粮食价格下跌,流转价格是不是也要降低呢?2014年,粮食价格从上年的每斤1.2元一下子跌落到0.7元,要求提高流转价格的呼声戛然而止。

  劲往一处使 村干部甘当孺子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雪亮上任之初,东贾村村委会账上外欠4000余元电费款,但陈雪亮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全体干部能把民生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他数次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改变本村贫穷落后局面的对策,统一思想,制定东贾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规划。

  做群众的贴心人

  为体现村委会干部与村民心贴心,方便接受村民监督,东贾村首先拆除村委会大院的围墙,使村民充分感受到村委会干部干实事的决心。同时,着手整治村民生活环境,将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巨大生活垃圾场清理出村,建成村民活动的小广场;筹资400余万元,硬化全村的道路并安装路灯,美化村民生活环境。提倡“不串门子串大棚”,陈雪亮本人就是蔬菜种植的行家,熟知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有空儿就钻进蔬菜大棚里帮菜农解决实际问题。走在路上,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有人这样问他:“雪亮,为啥大家伙见了你都要笑呢?”陈雪亮笑着反问:“我为老百姓办事,他们为什么不向我笑呢?”

  先让群众富起来

  建设蔬菜大棚初期,村民大多数都拿不出钱来,陈雪亮一方面通过合作社统一向信用社贷款,一方面自己先垫付一部分资金,帮助村民先把大棚建起来。首批建成的102座大棚,条件好的先由村民挑选承包,剩下的再由村干部和党员承包,如果村民不想种,干部党员就带头承包。由于承担着建造大棚的大量工作,第一年大部分村干部和党员都没有能够承包上大棚,看到承包大棚的村民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村干部和党员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农村问题由农民解决

  “东贾村的事情是全村人的事情,不是我陈雪亮一个人的事情”。每月10日、20日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党小组长、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集中学习讨论的时间,总结村子前十天的工作,研究部署后十天的任务,早上八点准时开始,雷打不动。针对农村的主要矛盾在财务上的实际情况,由退下来或落选的村干部、老党员成立财务监督委员会,对村财务收支情况全程监督,全程公开。村干部绝不接受任何个人吃请,村里的客人主任接待,自家的客人自己接待,已经成为东贾村的一条办事原则。因此,从2008年以来村里的财务账上一直都是“零招待”。村里的大事小情由村民代表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讨论解决。如村里的自来水管道破裂淹了一位村民的宅基地,该村民找到陈雪亮要求赔偿损失。陈雪亮说,赔偿可以,但必须由大家作决定,我个人无权决定。此事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后,村民代表大会否决了该村民的赔偿要求,该村民心服口服。

  千人同吃饺子宴

  每到新春时,东贾村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大年初一的“饺子宴”。每年春节东贾村的村民们都会聚集到村委会大院包饺子。这样的活动已持续了八年。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干部说:“组织大家一起过大年、吃饺子,可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少见。一锅饺子吃出了我们一个村的和谐,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具幸福感。”

  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农村再谱新篇章

  对于东贾村的发展和变化,长治县委书记裴少飞这样说,东贾村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现阶段的调整、优化,既是党的建设、农村政权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融为一体的一种发展新模式,也应该是在现阶段一定程度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区域性新模式。他们践行的经营农村、经营农业、农民经营的新理念,真正实现了农村基本经营统分结合——集体(通过合作社)统一经营服务、农民分别生产管理,增强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东贾村的快速变化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新的规划正在实施,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绿色、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必将在黄土地上迅速崛起。

  选好用好能人,发挥带头作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陈雪亮经常说:“老百姓之所以选我就是因为信任我,老百姓挣不上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我就是帮助大家挣钱来的。”东贾村的实践证明,有一个好的“领头羊”,就能带动一班人、搞活一个村。

  抓住抓好干部,促进能力提升。农村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村基层干部。东贾村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已培养了一支懂经济、会经营、能干事的干部队伍,这是村子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这样的干部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是少之又少,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

  巩固组织建设,强化治理水平。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致富服务工作队”。通过产业促发展,发展促治理,推进农民经营农村、农民管理农村的社会治理,实现公共服务集成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环境建设生态化、社会管理规范化。农民富、农村兴,使党的形象深深扎根在农民心中,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更加巩固。

  扶持经营主体,引导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村级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市场经营主体,强化党支部、村委会对合作社的领导和扶持,把上级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和项目,更好地通过合作社予以实施,使其在引领产业发展、实施专业管理、统一便民服务、开展农民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依托农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农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民所从事的产业真正成为受尊重得实惠的好职业。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发展后劲。虽然现在农民富起来了,但是集体经济收入仍然薄弱。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组织的向心力、影响力、带动力和战斗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东贾村通过储备集体建设用地,发展蔬菜深加工,建设花卉培育基地,打造绿色乡村观光旅游品牌,力争1—2年,使集体经济跨上新台阶。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